![]() |
|
9月27日,山西農業(yè)大學農學院傳來消息:在嵐縣界河口鎮(zhèn)吳家溝村,“土豆”院士朱有勇優(yōu)中選優(yōu)的20畝苗頭種薯試驗田,經過田間測產,早熟品種VF產量畝產達3877.5千克,為我省馬鈴薯種薯供應開辟了新的優(yōu)質種源。
今年5月份,“土豆”院士朱有勇團隊牽手山西農業(yè)大學農學院幫扶嵐縣馬鈴薯新品種篩選項目,在嵐縣界河口鎮(zhèn)吳家溝村栽種了20畝苗頭種薯試驗田,包括中薯5號、并薯29號、荷蘭806、英尼維特、云薯902、VF、冀張薯14號共八個品種。6月1日,在馬鈴薯播種即將結束之際,山西晚報記者跟隨山西農業(yè)大學農學院科研人員一行,來到吳家溝村進行實地采訪,并以《小小山藥蛋變成農民眼中的“金蛋蛋”》為題,報道了“土豆”院士朱有勇精心篩選的馬鈴薯新品種栽種情況。
經過幾個月的生長期,苗頭種薯迎來大豐收。26日,朱有勇院士委托專家現場指導,對馬鈴薯新品種展示篩選項目進行田間測產。專家組在聽取項目實施單位山西農業(yè)大學農學院馬鈴薯育種團隊的情況介紹、查驗項目工作實施情況后,結合品種展示田間情況,嚴格按照標準實施測產,做到測量、稱重、測算“三個精準”。根據具體的自然環(huán)境和品種分布情況,將示范片每個品種隨機取樣2個點,每個點取長方形小區(qū),面積為長10米、寬1米,不小于10平方米,行數不少于2行,將樣點全部植株進行收獲,記錄株數及主莖數,并分商品薯和非商品薯(重量小于50克的小薯,以及病薯、爛薯和綠皮薯等薯塊)分別稱重。
經測算,早熟品種VF產量最高,畝產達3877.5千克,中薯5號次之,為2970千克;中晚熟品種英尼維特產量最高,畝產達3630千克,并薯29號次之,為3052.5千克;冀張薯14號通過育苗移栽,熟期提前20天左右,產量不減,畝產達3300千克。篩選品種均達到嵐縣原種產量的先進水平,證明這批馬鈴薯種薯生產潛力巨大,不僅促進當地馬鈴薯產業(yè)發(fā)展,還為我省馬鈴薯種薯供應開辟新的優(yōu)質種源。
下一步,山西農業(yè)大學農學院馬鈴薯育種團隊將聯合嵐縣農業(yè)農村局等單位加大種植技術指導和推廣,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。
聲明:以上文章來源太原市融媒體中心,如涉版權,請通知0537-3163976刪除。
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